各教学单位: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指示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全国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,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,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,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,根据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首批市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建设课程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》(渝教高函〔2025〕20号)文件精神,决定开展首批校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课程立项建设工作,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:
一、建设目标和任务
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。 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建设课程是落实《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的具体举措,坚持以课程改革“小切口”,牵引解决人才培养“大问题”,带动高等教育改革“强突破”,计划首批推荐立项建设若干门“人工智能+”校级重点建设课程。
(一)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
人工智能通识课是面向非专业或专业入门学生,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理念,培养认知、应用能力与AI思维的课程。此类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全面、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框架,帮助他们掌握AI核心技术,理解AI的伦理与社会影响,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。课程内容应涵盖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、实践案例、综合素养与伦理等多领域应用等。鼓励各校开发配套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材,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。此类课程以线上、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为主,课程建设完成后应在重庆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“人工智能+高等教育”专区开放共享。
(二)人工智能赋能专业课程建设
积极推进AI赋能高校课程改革,培育建设一批基于本校课程建设基础和学科专业优势的AI+专业基础课、专业核心课和面向AI各垂直领域应用课程,打造AI+课程体系,创新引领课程教学改革。各校应注重加强AI+基础理论课程、增设前沿技术课程、设置跨学科课程,并强化实践教学和推动产教融合。鼓励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形式,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学科专业深度融合,充分体现学科特色、专业特点。此类课程以数字化课程为主,借助各类人工智能教学环境、工具或智慧化课程平台持续开展课程建设与应用。
二、申报要求和条件
申报课程在截止时间之前,须至少开设1个教学周期,且已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并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:
(一)教学理念先进
坚持立德树人,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、学习力、创造力,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(二)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各要素
能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,组合运用多种技术改革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、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、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、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,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,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、个性化的学习体验,尤其鼓励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。主要包括(但不限于)以下几个方面:
1.个性化学习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,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、兴趣及学习表现,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与教案、自适应的学习路径,提供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内容,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。
2.智能辅助教学工具。引入智能助教、“数字人”、虚拟导师等工具,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、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,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,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,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3.多元化教学资源。整合包括微课、在线开放课程、虚拟仿真实验、文献资料等富媒体教学资源,丰富教学内容,提高学生学习体验。
4.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。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时空灵活的虚拟授课空间和实验空间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,配合多样化的虚拟教学道具、专业化的场景模拟能力、智能化的教学反馈,加深虚拟课堂的沉浸感和体验感。
5.虚拟学习社区与在线协同学习。整合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(VR)等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,提供共享资源、互动讨论、协作项目等,创造更开放、强互动的学习环境,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培养团队协作能力。
6.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。利用大数据、大模型等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,提供及时的学情反馈,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、优化教学方法、调整教学策略,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。
(三)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有力
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、理念先进,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,团队成员须有人工智能领域理论研究或实践应用教师。鼓励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开展合作,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。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,教学能力强,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、较高的学术造诣,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,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、提升教学质量,有较好的前期建设基础。
三、立项程序和管理
(一)各教学单位原则上择优遴选推荐1门“AI+课程”。
(二)学校对教学单位申报课程经评审公示后,确定立项课程名单,择优推荐参加首批市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建设课程立项申报工作,立项课程建设周期为1年,学校配合做好课程建设指导,建设周期结束后由学校适时组织专家验收工作。建设与应用成效较好的课程可优先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。
(三) 课程建设期间,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与政策保障。重点支持课程师资队伍能力提升,加强课程教学数字资源开发,统筹解决教学应用中大模型算力需求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,对课程建设与应用效果开展质量评估,确保实现良好建设与应用成效。
四、材料报送要求
2025年3月31日前,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填报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档《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首批校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建设课程立项申报书》(附件2),申报书加盖学院公章后统一提交至教学运行管理科4203办公室,不接受个人申报,纸质材料均一式两份,逾期未申报,视为自动放弃。
联系人及联系电话:熊科,64289707。
附件:1.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首批校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建设课程推荐汇总表
2.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首批校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建设课程立项申报书
附件:
附件1.doc
附件2.docx
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务处
2025年3月19日